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

《台灣戲曲.客家戲》台灣客家戲介紹

山歌的改良與大戲的完成


一個劇種之形成必定是具有屬於這個劇種的特色,才能成為一個劇種。本節將說明藉由山歌的改良與創新,再次強調它的原創性與本土性,目的在於說明何以客家大戲足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劇種。

客家採茶大戲特色在於獨特的唱腔與曲調,也就是說客家戲所唱的是,以流傳在客家地區客家人耳熟能詳的山歌與小調為主,客家山歌與小調是客家戲劇的基礎。因此談到大戲的完成就必需先從山歌談起。

唱山歌是非常隨性的活動,老山歌有老山歌的曲調;山歌仔有山歌仔的曲調;平板亦然。也就是說同樣的曲調可以用不同的歌詞 唱,但是每個人唱的並不是完全一樣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詮釋方法。此外歌詞內容的不同唱出來的感覺也會不同;例如它可反應喜怒哀樂的變化。目前我們仍能聽到 的最老的一種山歌大概要屬【老腔山歌】了。在三腳採茶戲中<送郎>中的一段可以聽得到,即〈送郎〉一開始的唱腔:

茶郎妻:【老腔山歌】苦啊!男子人,男子漢,莫來心腸斷,叫我姑嫂去採茶,有心摘來無心賣,叫我姑嫂靠何人。
茶郎:賢妻啊!叫我來我就來,鞋子脫了換草鞋,我就走,走到東邊去,打得三下鼓,咚咚咚,我又走,走到西邊去,打得三下鑼,匡匡匡,我又走,走到叔公面前過,看到叔公打叔婆,兩公婆夫妻打背駝駝,兩人走前來告訴我,我也不敢恥笑其,其也不敢來恥笑我。
這段【送郎】所用的腔調【老腔山歌】因為劇情是茶郎妻正要送茶郎出遠門,所以比較哀怨,。整段曲子只有板,而沒有絲絃伴奏,這段常在演出中被略過,因為曲調太過悲情,觀眾比較不喜歡。

現在客家大戲的演出主要三種曲調為主:老山歌、山歌仔、平板。

1.老山歌:
老山歌算是從【老腔山歌】這種調子所發展出來的老山歌,它保留了原來山歌的特質,為了能使歌聲傳得遠與聽得清楚,它的拍子較自由富有彈性,字與字之間拖得很長,且句末通常特意拉長,常常加上半音階唱起來非有韻味。
2.山歌仔:
山歌仔由 老山歌演變而來,比起老山歌已經有板的出現;也就是說有較明顯的節奏,速度也較快。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,人們生活的節奏也變快了,山歌仔的出現,代表距離 那種在山頭對唱山歌的形式越來越遠,山歌被應用的場合改變了,它可以在公園裡、在院子裡、在廳堂內以及在劇場內被傳唱,隨著空間的改變,山歌本質上當然也 受到了影響,整個節奏加快,唱山歌時,對唱者間的距離縮小了,字句與字句之間也不用在拉的那麼長了。
3.平板:
平板可算是 從老山歌與山歌仔脫胎而來,又稱「改良調」。,已經與原來的山歌有一段的距離了。平板又是一個更新的曲調,它既具備了「板」的形式又富有流利優美的旋律, 非常適合運用在舞台上。平板的出現使的客家戲劇的成熟度往前邁進了一大步。腔調的創新也使得客家大戲更具獨立性與特色。

因此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:客家大戲主要腔調為平板與山歌仔,而山歌仔與平板又是最近十幾年才出現的,這說明了一個事實,台灣客家大戲的唱腔是在台灣的客家人創造出來的,它的戲劇形成是在台灣這個環境下所發展出來的,也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戲劇。

我們再從台灣客家大戲與三腳採茶戲的比較中,更清楚地凸顯二者的特色,與二者形成的差異性。

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大戲比較表

三腳採茶戲客家大戲
形成由大陸傳到台灣在台灣發展而成
演員與角色數目演員二到三人,六個角色: 張三郎 、林桃花、林金花、撐船郎、酒大姊。演員較多,一齣戲大約需要八個以上的演員,角色亦多。
演出形式輕鬆逗趣的歌舞小戲表演,包括:矮子步 亦步亦趨的表演。類似中國傳統大戲的形式如京劇、亂彈戲。
演出戲碼以張三郎賣茶故事為主。改編京戲或亂彈及藝人自行創作的戲。
曲調曲調豐富有「九腔十八調」之稱,包括:上山採茶,採茶,送郎、綁傘尾,糶酒、勸郎怪姐、十送金釵、陳士雲等。大致上以山歌仔及平板為主,小調為輔。亦穿插京劇及亂彈或是歌仔戲的曲調。
演員扮相丑戴瓜皮帽,手拿扇與傘,旦拿手絹, 服裝一定,有時以時裝表演。以古裝為主,丑角有時穿著較逗趣頭戴鴨舌帽以時裝上台。
文場以椰胡為主 頭手樂師大多準備數把不同的琴,如:椰胡、京胡、高胡、胖胡以及南胡,彈撥樂器有阮咸、三弦等。近年又有加入國樂者。
武場武場只有一人,操作數樣樂器。(沒有單皮鼓) 至少兩人。有用到單皮鼓(板鼓)。

資料來源:謝一如《台灣客家採茶戲》 (1996,文大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)

沒有留言: